魏国华:精益求精 擎起“中国制造”
魏国华,华泰集团有限公司电仪总工程师,在他的眼里,只要与电有关系的,不管是仪表、电气,还是自动化,多么复杂的工艺,基本没有拿不下的活儿。
兴趣坚持 成就出彩人生
不积跬步,难至千里。在魏国华求实创新和岗位成才实践中,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实现所有抱负的起始点。魏国华入职后所从事的电仪岗位,面对的是很多进口设备的系统问题。对此,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敢于迎难而上,为弄通哪怕一个细微环节的技术问题,都经常几天几夜不回家。
为尽快熟练技术和接触到更多的岗位技术课题,他从来都是24小时处于随时待命状态,不管是白天黑夜还是寒冬酷夏,哪怕是在生病的时候,只要一接到车间通知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。
当初厂里新上40万吨造纸生产线设备时,网络设备总是出现突发性故障停机的问题,每次停机,整条生产线都陷入停滞状态,北京、上海的专家都解决不了,甚至聘请的外国专家连续几天也查找不出问题。
“这个故障有时一天几次,有时几天也没事,但是一直找不到原因,一停一开,整个车间水、电、气的损耗几十万元就没了。”魏国华回忆说。
为此,魏国华把自己闷在车间里,守在电器旁边三天三夜没有合眼,反复琢磨,从生产线的网络质量、到软件的编程,再到线路接触等一项项的进行排除,最终发现是地线的接地质量问题引起的故障。不仅节约了数万元的费用,又保证了正常生产,自此魏国华的维修水平崭露头角,凭借这股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干劲,魏国华硬是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的硬骨头,解决了一道又一道的技术难题。
创新发明 用“中国创造”破解“依赖引进”
对魏国华来说,所谓的创新发明专利和论文发表,不过是日常工作的总结。他认为,只要工作细心认真,成果自然水到渠成。
“我就是在电气自动化方面比较追求完美,只要把这个工作交给我,我就保证让你满意。比如以前,负责电仪的工作人员天天修航车,这些设备越修越烂,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,用毛笔在电仪板上涂上绝缘漆,可以说光这么一点,故障率就下降了80%。”提到这些了不起的成绩,魏国华十分淡定,他觉得发明创造最终还是要运用到实际工作中,能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才是重中之重。
据魏国华回忆,一次机器设备出现了故障,每次故障一出现,整条生产线都将面临着停滞状态,而引起故障发生的仅仅是一块小小的电路板。“别看是这块小小的不起眼的电路板,当时进口需要20万元呢。”
为了掌握该设备原理、精准处理故障,魏国华硬是凭借翻字典、查手机,阅读和翻译了大量自动化设备相关资料,最终,发明了一款可以将其代替的产品,一个成本不到100元的零件再加上自己的二次加工,便完完全全将这“天价”电路板代替,不但为公司节省了财力,更是用“中国制造”破解了“依赖引进”。
匠心永流传 培养技能人才
“一花独放不是春,全员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‘硬核’。”魏国华说,华泰集团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如磐石并保持高速发展,与其依靠科学高效的制度和机制,鼓励并推动全员学习与创新密不可分。得益于这种力促全员学习与创新的制度和机制,中专毕业的魏国华入职华泰集团以来先后到华南理工大学、西北科技大学和武汉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了专业知识学习,还两次到德国学习并三次到世界知名公司接受专业培训。
在全员学习与创新制度和机制推动下,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魏国华作为华泰集团自动化专业首席讲师,牵头组建的“创新工作室”成为“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”,带动创办了“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”和“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”。为促进全员创新,魏国华因人施教,将自己所学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深入浅出、毫无保留地给职工们进行讲解和传授,鼓励并带动职工一起提高。
他采取特色培训和实战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,推行全员当老师、全员当学生,先后组织培训81场次,培训900多人次,带出了一支素质合格、技术过硬的自动化专业技术队伍。
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带头人,魏国华不仅个人荣获了省劳模、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,还培养出高技能人才45名、省级首席技师5名、市级首席技师8名、县级首席技师6名、东营市金牌工匠2名、乐安工匠3名及很多技术能手。